引用可以分为直接引用(direct quotation) 和间接引用( indirect quotation) 两种。间接引用又可分为解释性的引用(paraphrasing)和概括性的引用(summarizing)。
1.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指一- 字不漏地把原文引用到论文中。这种引用最为忠实,也最能反映原作者的观点。看起来直接引用很简单,把原文抄人论文中即可,其实不然,不是所有的原文都适合被直接引用的。只有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直接引用才合适:
(1)当原文已成为经典的论述或名言时;
(2)当原文的作者是学术权威,非常有利于支持你的观点时;
(3)当你需要从他人的文献中借用某个术语或表达方式时;
(4)当你需要对原文进行讨论时;
(5)当原文的语言与你的论文风格非常吻合时。
直接引用还需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原则1:要简短。
原则2:要精确。即便是错误,也要保留。当然,原文中若有错误,可以在错误之后用[ ]写上你的修改。
原则3:任何时候都要指出出处。
原则4:如果引文在30个单词以内(不超出四行),你可以用引号把它融人到你的论文行文当中。但是,当引文超出了30个单词(超出四行)时,你必须另起一行,单独列出,行首多缩进一些空格,以示与正文相区别。这时无需用引号。
直接引用常用的表达方式。
2.间接引用
(1)解释性引用(Paraphrasing)
当原文的语言比较难懂,或与自己的论文语言风格不相符合时,人们就用解释性引用。解释性引用往往用更为简单的语言重述原文的观点或论断。学术论文作者经常用这种方式借用或引述他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来为自已的论文服务。
解释性引用需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原则1:任何时候都要指出引文的出处。
原则2:运用不同的词汇和句子结构重述原文的观点。
(2)概括性引用(Summarizing)
概括性引用是个非常重要的引用方式。它适合于对整个学科的总体评价,对一些较长文献的引用。比如,对某个学者的主要学术观点的论述,对某一本专著的整体介绍等都不可能用直接引用或解释性的引用方式。只有概括性的引用才能完成。
好的概括性引用取决于你的概括能力。通常,需要你对将要引用的文献非常熟悉。
常见的步骤如下:
步骤1:仔细地阅读并理解原文。
步骤2:在一张空白纸上写出中心论点和要点,列出提纲。
步骤3:根据提纲写出概要。
概要需对原文进行压缩。我们可以做到:
A.删去细节;
B.减少例子;
C.简化描述;
D.删去重复;
E.以词换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