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社会科学界的研究者们多以美国心理师学会(APA)所颁布的格式为主。各种相关书籍都对APA参考文献与注解的格式有详细介绍,读者可以参考。
中文参考文献与英文参考文献在中文的论文中经常都是分开陈列。许多研究者喜欢在各个参考文献之前还加上阿拉伯数字来区分,事实上大可不必,因为英文的资料已经按字母排列,中文的参考文献也多以姓氏笔画的多寡来排列,所以大可不必加上数字号码来区分(参考文献前加上数字的话,反而把APA的原有格式弄乱了)。参考文献分中英文排列业已足够,有的研究者还喜欢再分成专著类与期刊类等,以为分得愈精细愈好,事实却不尽然。因为读者在阅读论文时,从注解所得到的资讯只有作者的姓、年代与页数,并不知道是期刊或是专著还是杂志,翻到参考文献要找寻出处时,却还要花很多的精力在不同的类别中寻找,可见该分类只是画蛇添足,徒增困扰。
在英文参考文献中,很多研究者无法判定原作者的姓( last name or surname)与名(first name)的问题。参考文献中作者是以姓来呈现,名字则缩写即可。然而一般在读论文时,作者的姓名经常以名在前姓在后的方式呈现,作者在写参考文献时不可不慎。在一般的状况下,作者的名字呈现是以姓开始时,应马上会加上逗点“,”,所以若看到姓名中有逗点时,前面那个单字应该是作者的姓──这是简单的判断方式。
更需注意的是,在论文中引用了哪些资料,在参考文献(参考资料)的单元中也只能列出这些资料。有些人以为参考文献列得愈多愈好,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拼命把所有的相关专著或期刊资料都列进去,好让别人误以为你真的看了所有的文献,这并不是诚实的研究者应该有的做法。有经验的论文评论者在看研究论文时,当他看到一个被引用的作者,会抽样式地马上翻到参考资料部分,去查查这个人有没有被列入参考文献(用这个方法可以探知写作的人的研究态度是否严谨);另外一个方式是看到后面参考文献的作者名字,然后回头去看你在论文的哪个部分用了这个作者的文献。若论文的写作能通过这些考验,评论者对研究者则会有较佳的“印象”,当然其他分析的细节或角度可能就会比较通融也说不定。
更多论文写作相关的干货,请继续关注论文畅进行了解。
更多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