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在进行论文写作的时候,通常会习惯性地以来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的“四大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其实,这四大论证方法和学术论文的论证逻辑并不一致,甚至是相违背的。
1.举例论证
所谓“举例论证”,指的是列举诸多相似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成立。
语文教科书中最典型的“举例论证”,莫过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教科书节选的部分如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里,孟子举了六个出身苦难而终成大人物的例子——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进而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样一个结论。
这种“举例论证”如果应用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无疑是错误的。因为,试想如果在论文中举出一万个出身底层饱尝苦难的成功者,他人亦可举出一万个出身显赫未逢苦难的成功者。这样并不能有效的论证作者的观点。
2.道理论证
所谓“道理论证”,指的是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见解、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成立。这种论证方法,利用的是一般人畏惧、崇拜权威的心理。
在逻辑领域,“诉诸权威”是一种相当常见的谬误——因为权威是有范围的,“诉诸权威”有合乎范围和不合乎范围之别。一个人可能会理性地诉诸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科学家通常会这样做;也可能诉诸无关权威。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最常见的“诉诸权威”式谬误,是“有专家表示”、“有外国学者认为”、“西哲曾经说过”……诸如此类。事实上,即便是“诉诸相关领域的权威”,也须有所节制。比如,在缺乏学术独立性的环境里,“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并一定不值得信赖。而且,“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还存在着更新迭代的问题。这些都是学术论文论证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3.对比论证
所谓对比论证,指的是一种将两种事物进行对照、比较,然后得出某种结论的论证方法。又称类比论证。对比或者类比,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理解世界的思维模式。
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两个相似性100%(或接近100%)的事物来进行类比。所以,类比推理,往往只能提供某种“或然性”。这种“或然性”,在人类认知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它在逻辑上,毕竟只是一种“或然性”。因此,将这种对比推论用于学术论文的论证中,其实会显得不够严谨不负责任。
4.比喻论证
所谓比喻论证,指的是拿日常熟悉的某些事物来作比喻,以证明某些论点。
比喻可以用来辅助叙述,将事物描绘得更形象,将问题表达得更清晰。但无论何种比喻,都不具备逻辑上的“论证”功能。比喻,只能用来辅助表述,不能拿来构建逻辑;它是修辞手段,不是论证方法。因此,将比喻论证用于学术论文的写作中是非常不合理的。
如果你正在写作毕业论文,那么请一定注意区分学术论文写作和文学作品特别是议论文写作的区别哦!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关于论文选题和开题的干货内容,请继续关注论文畅进行了解哦~